慈禧唯一忌惮的男人,三次掰手腕获胜,功高盖主还能全身而退
来源: 魏惊蛰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30 16:25:14

历史上无数功高震主的文臣名将身死族灭,不得善终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大清国历史上,也有一位这样权势滔天的大臣。

他只手平定有史以来最大的农民起义。

更手握12万重兵。

巅峰时,以他为首的派系中位至总督者15人,位至巡抚者14人,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计其数。

他是慈禧老佛爷的眼中钉,肉中刺,更屡次互掰手腕,却难奈其何?

他就是晚清重臣——曾国藩。

一、日薄西山的权臣

1869年12月,直隶总督曾国藩奉诏进京,觐见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慈禧与慈安。

此时,距离曾国藩离开京城已经有17年之久了。

这期间,他组建湘军,攻克天京,平定太平天国,征剿捻军,兴办洋务事宜,为了大清王朝的稳定,可谓是呕心沥血。

但再回到京城,已经不是曾经的天了。

自从咸丰皇帝死后,慈禧太后扳倒了权臣肃顺,又剥夺了恭亲王奕䜣的权力,虽然大权在握,但地位却还不稳固。

朝中的权臣基本已经没有能威胁到她地位的人了,但在朝廷之外,势力庞大、盘根错节的湘军就成了她最忌惮的对象。

面对曾国藩这位为大清立下盖天大功、上马能治军、下马能治国的名将大臣,到底该怎么处理,就成了她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此时正是酷寒的时节,曾国藩进京后,先去了贤良寺,按照规矩,外放的大员若是奉诏面圣,都在此处下脚。

第二天,他便依例直接进了宫。

在大殿中,同治皇帝西靠而坐,两边是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。

慈禧坐北,慈安坐南。

自古以来北为尊。

看到这一幕,曾国藩马上就明白,如今的朝堂究竟是何人做主了。

接着,他不敢懈怠,急忙向皇上与两宫行礼,述职,经过一番简单的寒暄后,真正的重头戏来了。

你比领导NB怎么办?详解曾国藩的向上管理,功高震主还能全身而退

二、杀机四伏

叩头完毕,曾国藩前行几步,跪在垫子上。

不出意外,慈禧太后先开了腔。

“汝在江南事都办完了?”

江南之事,诸如剿灭太平军,围剿捻军,当然还有一件最让她在意的。

“办完了。”

曾国藩的回答也是简单明了,毫无修饰。

停了一下后,慈禧问出了关键问题:“勇都撤完了?”

“都撤完了。”

“撤了几多勇?”

“撤了两万多,留的尚有三万。”

曾国藩和慈禧寥寥数语,说的却是关系整个大清的大事,那就是裁军。

1852年时,太平军出广西,进攻湘鄂,所向披靡,朝廷逐渐感觉绿营和八旗兵丁不足以用,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,以助“攻剿”,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湘军诞生了。

这支部队曾在攻克天京即现在的南京时一度扩张到12万之众,他们直接听命于曾国藩,而非朝廷。

他们组织度更高,辗转江南诸省,建立赫赫功勋,经验丰富,战斗力强大。

是最让朝廷忌惮的一支武装。

曾国藩也依仗湘军,权倾天下,整个大清皇族都对他忌惮万分。

但朝廷还未来得及对湘军下手,曾国藩已经开始自己动手裁军了,经过几年来的裁撤,当他去面见慈禧时,湘军之剩下三万余人了。

自古以来,文贪政,武好兵,让这些战功赫赫的大臣交出兵权可是虎口拔牙的勾当,可如今曾国藩主动拔掉自己的尖牙利齿,他到底是何居心?

弄清楚他的立场和目的,成了如今唯一能安慈禧之心的事情。

而她之所以这么问,也是为了给曾国藩敲一记警钟,告诉他,自己在盯着这件事。

接着,她又话锋一转,开始问起了家事。

“你一路来可安静?”

“路上很安静,先恐有游勇滋事,却倒平安无事。”

“你出京多少年了?”

“臣出京十七年了。”

“你带兵多少年?”

“从前总是带兵,这两年蒙皇上恩典,在江南做官。”

曾国藩

两宫太后对曾国藩前面的回答总体满意,便开始问了一些家常,既是关心,又是一种降恩的表现。

曾国藩仍然是有问有答,问什么说什么,没有半句多余的废话。

当年他离开时,还是咸丰皇帝在位,而慈禧才刚刚选秀进宫。

现在时间一晃,当年的兰贵人已经成为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。

但对于这个人,他却是第一次见,俗话说言多必失,所以这一次“交锋”,曾国藩的策略就是一个稳健和恭顺,先探探对方的意思。

最后,慈禧又问了一段话。

“曾国荃是你的胞弟?”

“是臣的胞弟。”

“你兄弟几个?”

“臣兄弟五个,有两个军营里死的,曾蒙皇上非常天恩。”说着,曾国藩重重地叩了叩头。

“你从前在京,直隶的事自然知道。”

“直隶的事,臣也晓得些。”

“直隶甚是空虚,你需好好练兵。”

说起曾国荃此人,也算是湘军中除了曾国藩外鼎鼎有名的人物,率军攻克天京的就是此人,但他却贪污太平天国的巨额财富,又因疏忽放走了洪秀全之子洪天贵,故而被朝廷降罪,多亏了曾国藩的疏通才得以“回籍养病”。

后来在围剿捻军时因作战不力,又一度被摘了顶戴,慈禧突然提到这个人,免不了是要给曾国藩一记敲打,提醒他,你们的黑账朝廷并没有忘记。

但随后,慈禧又问及他的兄弟们,她会不知道曾国藩几个兄弟的下场吗?

既然打了一巴掌,当然也要给个甜枣。

告诉臣子,你的黑账,朝廷记得,但你们的辛劳,朝廷也不会忘。

在朝见之后,慈禧不放心,还做了另一件事。

那就是人事调动,将曾国藩从他势力深植的江南调到京城,担任直隶总督,安置在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。

既然将老虎拘出了洞穴,那下一步该怎么做呢?

毫无疑问,那就是拔牙!

可以说,慈禧通过一系列削权裁军的手段,最终目的还是要将曾国藩这只老虎剪去爪牙,甚至直接打死。

没办法,曾国藩威望太高,文能安邦,武能定国。

大清国任何掌权者,都不允许这样一只大老虎存在。

于是,晚清赫赫有名的奇案——刺马案,很快“上演了”。

三、走“马”上任

其实,曾国藩的裁军既是自保避祸,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。

湘军曾一度扩张到12万之众,所有人都觉得他兵强马壮。

但没人比他更清楚,湘军每月仅军费开销就高达百万,而湘军又属于地方团练性质,粮饷军费基本都是自行筹措。

加上湘军为保证战斗力,一向采取“高薪”的方式,这笔天文数字般的开支就足以让曾国藩头疼。

到后期,动辄百万的军饷无力筹集,拖欠军饷就成了常态,那该怎么办?

以劫代饷,“两难自解”,既解决了军饷,又能消灭敌人。

可代价呢?军纪败坏,组织困难,国家的威信尊严也难以保障。

实际上,作为满人统治的大清朝,最终却依靠一支团练性质的汉人武装平定太平天国运动,这对于大清朝就是狠狠的打脸。

可没有颜面又能如何?清廷心中如明镜,曾国藩也一样。

至于造反,且不说全盛时期的湘军是否能大军北上打赢清廷的大军,即使是湘军内部也矛盾重重,一旦举旗,只怕昔日的同僚会排着队前来抢立“军功”,踩着他的尸骨建功敛财。

并且,常胜军的首领戈登也曾劝说李鸿章称帝,可我们都知道,李鸿章对清廷“鞠躬尽瘁”,一直奔波至死,李鸿章能看清其中利害,曾国藩也没有看不透的道理。

所以既然不能以权势与清廷对抗,不论是裁军,还是离开江南上任直隶,曾国藩都可以接受。

但曾国藩也不是一味地退让,他有自己的底线。

所以当慈禧再一次伸手,安排马新贻上任两江总督时,曾国藩再也无法坐视了。

因为马新贻是忠实的保皇派,而两江是曾国藩的老巢。

慈禧这一招调虎离山,可谓杀机暗藏。

就是要用马新贻这把刀去捅曾国藩。

说起这个马新贻,也是个可怜人。

他是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,从知县做起,一路历经按察使、布政使,做到巡抚和总督,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,在地方上革除了许多弊病,减轻农民负担,颇受当地百姓的爱戴。

但即使是这样一股清流,又有才干和资历,清廷与慈禧在用他做诱饵和炮灰时,也毫不留情。

1868年9月,马新贻原奉旨补缺闽浙总督,但却在赴任途中,突然接到朝廷的旨意,让他调任两江总督,兼任通商事务大臣。

这种临时的官员调补是很罕见的,朝令夕改是忌讳,朝廷通常情况下是极力避免的,既然发生了,必然有其中缘由。

马新贻在任职前,曾奉旨进京请示,向慈禧太后请安。

两人的谈话内容并没有记载,但后人描述,他从养心殿出来时,大汗淋漓,惊恐万分。

随后他回到家中,将兄长家人悉数找来,奇怪地交代了许多身后之事,并再三叮嘱:

“我若身死,不必进京告状,务必忍气吞声,自保为上。”

没人知道,此时的慈禧除了忌惮曾国藩的兵权,还盯上了他的钱。

同治三年七月,曾国藩三弟曾国荃率军攻克天京,湘军入城后,四处劫掠,血洗古城。

随后,天京燃起大火,烧了足足八天八夜。

就在清廷翘首期盼,准备拿太平天国府库中的金银来弥补国库空虚的时候,曾国荃却给出了一个空空如也的奏报。

而如今,曾国藩调离两江,马新贻走“马”上任,只身入虎穴,还会有别的原因吗?

四、大清第一案

1870年8月22日,马新贻身被朝服,威风凛凛地前往校场循例阅射。

总督衙门与校场的箭道仅仅一墙之隔,中间设一道便门,方便总督进出,平日里,寻常百姓是禁止由此进出的。

但当天,正值江宁年度例行阅射的大事,四周也围满了百姓。

巡阅结束后,有旗牌官在前面开路,马新贻一路来到总督衙门,准备从便门回府。

就在这时,一人快步行至马新贻面前,大声跪拜喊冤。就在众人一时难以反应之际,他突然从靴筒子里抽出一把匕首,接着寒光一闪,匕首已经透入了总督大人的右肋。

马新贻大叫一声,重重地倒在了地上。

此时,跟随的差役也反应了过来,他们迅速上前,夺下匕首,控制住了凶犯。中军副将听到这阵骚动也马上赶来,喝令手下绑缚了凶犯,押解起来。

可让人意外的是,凶犯既不挣扎,也没有企图逃跑,却精神异常兴奋,扯着嗓子大声喊叫:“刺客就是我张文祥,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,用在一朝,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!”

说罢,仰天大笑,坦然受缚。

仆役们丝毫没有停留,急忙把马新贻抬入府衙医治。

不久后,江宁将军魁玉、江宁布政使梅启照及其他府道官员陆续闻讯赶到,此时的马新贻已经奄奄一息,呼吸困难了。

23日下午,因伤势过重,马新贻最终抢救无效,命丧总督府。

他这一死,也将曾国藩与慈禧的斗争推向了高潮。

标签:
最新推荐 更多 +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